shìbìng

势不并立

拼音 shì bù bìng lì 怎么读

注音 ㄕˋ ㄅㄨˋ ㄅㄧㄥˋ ㄌㄧˋ

繁体 勢不並立

感情 中性

近义词 势不两立 势不两存 势不两全

反义词 亲密无间

势不并立的意思

折叠展开

势:情势,状况;并立:并存。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晋书・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势不并立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即“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接著,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胁,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书证】

  • 01.《晋书・卷六二・刘琨列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刘)聪、(石)勒不枭,臣无归志。”

势不并立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t daggers(at enmity)

势不并立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hì), 力部,共8画

①. 权力,威力。 如: 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②.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如: 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读音(bù,fǒu), 一部,共4画

㈠ 不 [ bù ]

①. 副词。

②.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如: 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 如: 不,我不知道。

④. 用在句末表疑问。 如: 他现在身体好不?

㈡ 不 [ fǒu ]

①.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bìng,bīng), 干部,共6画

㈠ 并 [ bìng ]

①. 合在一起。 如: 并拢。合并。兼并。

②. 一齐,平排着。 如: 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③.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 如: 并且。

④.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 如: 并不容易。

㈡ 并 [ bīng ]

①.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读音(lì), 立部,共5画

①. 站,引申为竖起来。 如: 立正。立柜。立足(a.站得往脚;b.处于某种立场)。立场。屹立。顶天立地。

②. 做出,定出。 如: 建立。设立。树立。立意。立此存照。

③. 存在,生存。 如: 自立。独立。势不两立。

④. 马上,即刻。 如: 立时。立刻。立等。

⑤. 姓。

势不并立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