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ǎngduó

强词夺理

拼音 qiǎng cí duó lǐ 怎么读

注音 ㄑㄧㄤˇ ㄘˊ ㄉㄨㄛˊ ㄌㄧˇ

繁体 強詞奪理

感情 贬义

近义词 蛮不讲理 蛮横无理 满嘴胡缠

反义词 入情入理 理直气壮 义正词严 不言而喻

强词夺理的意思

折叠展开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例子他的话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你不要信他。

正音”,读作“cí”,不能读作“chí”。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手不溜怨袄袖 —— 强词夺理

谜语 盗以有道 (谜底:强词夺理)

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强词夺理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强词夺理”之“”,典源作“”。形容没有道理却强为狡辩,硬说成有理。语本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

【典源】

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

三国初,吴人未甚信。天竺沙门康僧会始造于吴,缔搆行道,孙权以为诬。……孙皓狂虐不道,国将病矣!初废毁淫祠,延及寺宇,群臣议曰︰“佛之威力不并余神,僧会感灵。太皇创寺,今若轻废,恐贻后悔。皓意未谓之然,使张昱至寺诘会,会才辩奇拔,昱不能加,乃复于皓。[1]大集公卿[2][3],征会以车马,既至,皓强词昧理,取会不及已。而会酬抗尽典谟之体,推引叶忠良之议。皓然知其不可屈,乃革容而敬焉。

注解

[1]皓:孙皓(公元242—284),三国吴皇帝,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孙皓个性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纪四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皓出降,在位十六年,后封为归命侯。

[2]洎:音。到、及。

[3]庶寮:众官。寮,同「僚”。

【典故】

“强词夺理”原作“强词昧理”。佛教约于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但一直仅流传于北方,并未传入江南。直到东汉末年,部分佛教徒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迁居吴地,佛教才随之进入江南。据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载,东吴孙权赤乌年间,天竺僧人康僧会为在江南弘法,来到建业,奉劝孙权信佛并建寺塔,显佛骨舍利神迹,于是孙权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笃信佛教。后来孙皓继位,他暴虐无道,施行苛政,并要拆毁庙宇,亵渎神佛。众臣力劝不可,他们认为佛之能力跟其余众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轻易拆毁,恐怕会遭到天谴,到时就后悔莫及了。孙皓因此犹豫不决,决定派张昱先去会见僧会,试探他的实力。张昱年轻好辩,又不信鬼神之事,向僧会提出了不少诘难。僧会虽已年老,但面对张昱的诘问仍回答得头头是道,使张昱无懈可击,反被折服,只得回去向孙皓复命。孙皓知道了僧会的辩才无碍之后,更想见他一面,于是召集了公卿百官,又派人去接僧会入宫。僧会来到宫中之后,孙皓也提出许多问题想要辩倒僧会,他问僧会说:“佛教所宣扬的是什么道理呢?”僧会回答:“是视众生平等。君王能够爱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能懂孝悌仁义,互相友爱。”孙皓听了之后又说:“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吗?”僧会回答:“佛法与孔孟之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孔孟主要传扬人伦,这点与佛法是一样的,但是佛法更加广泛,提及因缘生灭、诸行无常,这则是孔孟之道所没有的。”孙皓虽然强自狡辩,但仍无法辩倒僧会,也就不敢随便毁坏庙宇佛像了。后来“强词夺理”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原文“强词昧理”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没有道理却强行狡辩,硬说成有理。

【书证】

  • 01.《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 02.《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此时姑娘越听张金凤的话有理,并且还不是强词夺理,早把一番怒气,撇在九霄云外,心里只有暗暗的佩服。”
  • 03.《镜花缘》第六一回:“无如那些喜茶好酒之人,一闻此言,无不强词夺理,百般批评,并且哑然失笑。”

【用法】

语义比喻人没有道理却强自狡辩。

类别用在“无理狡辩”的表述上。

例句

诚实为上策,我不愿强词夺理,掩过饰非。

你这番话摆明著是在强词夺理,我懒得跟你辩了。

证据如此确凿,还能容他强词夺理,混淆黑白吗?

他个性好强,明明理亏,也要强词夺理辩解一番。

他这么说是强词夺理,站不住脚的,没有人会信服。

他是老爱强词夺理的人,有谁愿意跟他讨论问题呢?

事实胜于雄辩,你再强词夺理,也改变不了大家信念。

你先动手打了人,却还强词夺理要人道歉,真没天良!

此事法官自有公断,不容他在法庭强词夺理,狡辩耍赖!

他的话开头还有些道理,但到后面就完全是强词夺理了。

强词夺理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resort to sophistry
  2. 屁理屈(へりくつ)をこねる
  3. спорить вопреки здрáвому смыслу
  4. prétendre avoir raison bien qu'on ait tort

强词夺理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qiáng,qiǎng,jiàng), 弓部,共12画

㈠ 强 [ qiáng ]

①.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 如: 强壮。强健。强人。强力。强大。强劲。刚强。富强。列强。强弩之末。年富力强。

②. 程度高。 如: 强手。强烈。强酸。能力强。

③. 胜过,优越,好。 如: 强干。争强好(hào )胜。

④. 有余,略多于某数。 如: 强半(超过一半)。

⑤. 使用强力,硬性地。 如: 强占。强加。强攻。强悍。强横(hèng )。强梁(强横霸道)。

⑥. 着重,增加分量。 如: 强化。增强。

㈡ 强 [ qiǎng ]

①. 硬要,迫使,尽力。 如: 强使。强迫。强逼。强辩。勉强。强人所难。强词夺理。

㈢ 强 [ jiàng ]

①. 固执,强硬不屈。 如: 强嘴。倔强。

读音(cí), 讠部,共7画

①.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 如: 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②.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 如: 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③.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 如: 词人。词谱。词牌。词调(diào )。词韵。词曲。

读音(duó), 大部,共6画

①. 抢,强取。 如: 抢夺。掠夺。巧取豪夺。强(qiāng )词夺理。

②. 争先取到。 如: 夺得最后胜利。夺魁。夺冠(guàn )。

③. 冲开。 如: 夺门而出。

④. 丧失,削除。 如: 剥夺。褫夺(剥夺)。夺志(改变志向或意愿)。

⑤. 晃动。 如: 光彩夺目。

⑥. 决定如何处理。 如: 请予裁夺。

⑦. 漏掉(文字)。 如: 第八行夺一字。

读音(lǐ), 玉部,共11画

①.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如: 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②.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 如: 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③.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如: 理科,数理化。理疗。

④.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 如: 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⑤.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 如: 理睬。答理。

⑥. 古代指狱官、法官。

⑦. 姓。

强词夺理分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