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shì ㄕˋ

言部 共14画 上下结构 U+8A93
汉语字典

言部

14画

7画

上下结构

shi

shì

形声字

RRYF

QLYMR

DPS

52601

6129

4236

8A93

[12133124111251] 横、竖钩、提、撇、撇、横、竖、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誓字概述

折叠展开

〔誓〕字拼音是shì 部首是言, 总笔画是14画。

〔誓〕字是上下结构 五行属金。

〔誓〕字仓颉码是QLYMR 五笔是RRYF 四角号码是52601 郑码是DPS 中文电码是6129 区位码是4236

〔誓〕字的UNICODE是8A93。 十进制为35475,UTF-32:00008a93,UTF-8:E8 AA 93。

〔誓〕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誓〕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誓〕字的异体字是

誓的笔顺

折叠展开

誓的意思

折叠展开

shìㄕˋ

基本解释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师。~词。~愿。~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宣~。立~。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同本义swear

誓,以言约束也。 —— 《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约信曰誓。 —— 《礼记·曲礼》予誓,告汝誓命。 —— 《书·甘誓》。注:“要信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诗·卫风·氓》司射西面誓之。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 《左传·隐公元年》终待说山盟海誓。 —— 赵长卿《贺新郎》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誓与城为殉。 ——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3.接受爵位accept a rank of nobility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 —— 《周礼》

4.告诫;告知warn; tell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 —— 《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惟君有黼裘以誓省。 —— 《礼记·玉藻》。疏:“告勑也。”[五戒]一日誓,用之于军旅。 —— 《周礼·秋官·士师》

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5.铭刻;牢记 engrave on one's mind; keep firmly in mind。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oath of alliance; oath; pledge

张陈背誓。 —— 曹植《五帝诛》周武有孟津之誓。 —— 《左传·昭公四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2.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warning; admonition。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prudent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shìㄕˋ

详细解释

表明决心、矢志不渝的言词。

《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立誓、发誓、山盟海誓。

告诫。

《书经•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国语•越语上》:“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誓师。

1.绝对。

誓不两立、誓不甘休。

2.受命。

《周礼•春官•典命》:“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子摄其君。”

shìㄕˋ

详细解释

1.发誓,表示决心实现。

誓师、誓言、誓不甘休、指天誓日。

2.誓言。

宣誓、山盟海誓、信誓旦旦。

誓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777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162頁,第1

標點整理本: 第1136頁,第23

古文: 𣂶𣂯

唐韻》、《集韻》、《韻會𡘋時制切,音逝。
說文》:約束也。
六書統》: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
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
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
正韻》:約信也。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傳〕誓,戒也。軍旅曰誓。
左傳・閔二年》:誓軍旅。〔註〕宣號令也。
禮・曲禮》:約信曰誓。〔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註〕戒謹也。

又,《玉篇》:命也。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箋〕誓戒,要之𠛬,重失禮也。

又,男女私約亦曰誓。
詩・國風》:信誓旦旦。

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傳〕《》有六體,誓其一也。

又,人名。
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義同。

注解

〔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誓〕字拼音是s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折、言,五行属

〔誓〕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言,折声。本义是发誓;立誓。

〔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ì] ⑴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⑵ 表示决心的话

誓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誓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誓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時制切頁碼70頁,第28

誓約束也。从言折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時制反頁碼198頁,第7行,第3

誓約束也。從言折聲。

鍇注臣鍇曰:「與之爲約誓也。《泰誓》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是爲約誓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時制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368頁,第2許惟賢165頁,第15

誓約束也。

段注《周禮》五戒。一曰誓。用之於軍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

从言。㪿聲。

段注時制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約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如「誓,矢也」

約束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如「誓,矢也」(?)。

約束也。引申為彼此相約束為誓矢。

白话解释

誓,用以约束自己行为的发咒似诺言。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折”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言、折聲,「折」字的左旁縮小,和「言」旁組合成左偏旁。篆文、楷書同從言、折聲。字從「言」為義符,表示是與言語有關的動作;從「折」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折」字本義為「斷也」,此義與「誓」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誓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40頁,第12字
2陳昌治本第199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161頁
4說文校箋第95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90頁,第13字
6說文今釋第314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546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29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70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7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96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719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2953頁【補遺】第16434頁
14通訓定聲第2695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97頁【崇文】第785頁
16說文句讀第273頁
17章授筆記第105頁,第3字
18古字詁林第三冊,第16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256頁,第4字

誓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swear, pledge; oath
  2. Eid, Schwur, Gelöbnis (S)​, geloben, schwören (V)
  3. jurer, prêter serment

誓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誓(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誓(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誓(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誓(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誓(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誓(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誓(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