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字概述
〔虏〕字拼音是lǔ 部首是虍, 总笔画是8画。
〔虏〕字是半包围结构 五行属火。
〔虏〕字仓颉码是YPKS 五笔是HALV 86 、 HEE 98 四角号码是21227 郑码是IHYM 中文电码是5712 区位码是3418。
〔虏〕字的UNICODE是864F。 十进制为34383,UTF-32:0000864f,UTF-8:E8 99 8F。
〔虏〕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一级汉字。
〔虏〕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常用字。
〔虏〕字的异体字是 虜
虏的笔顺
虏的意思
虏虜
lǔㄌㄨˇ基本解释
①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②俘获的人。
③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力,从毌( guàn ),虍( hū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2.同本义take prisoner; capture。
虏,获也。 —— 《说文》献民虏者操右袂。 —— 《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且为所虏。 —— 《史记·项羽本纪》虏楚将 屈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虏赵王。 —— 《战国策·燕策》
3.亦指虏掠、抄掠rob。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 —— 张载《七哀》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 —— 《史记·韩长孺列传》
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俘虏captive。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 —— 《盐铁论·诛秦》吾属今为之虏矣! —— 《史记·项羽本纪》为降虏手蛮夷。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为奔亡之虏。 ——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乞为囚虏。 —— 宋· 苏轼《教战守》
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2.奴仆slave。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 《韩非子·五蠹》
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3.指敌人;叛逆enemy; betrayer。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4.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non-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in ancient times。
诟虏帅失信。 ——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奉西北之虏。 —— 宋· 苏轼《教战守》
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
虏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虍部
武英殿刻本: 第2573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074頁,第13字
標點整理本: 第1047頁,第12字
音《唐韻》:郎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𡘋音魯──虜掠也。
《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
例又,地名。
《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例《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
注解
〔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虍部。
〔虜〕字拼音是lǔ,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虍、毌、力、;、虍、男。
〔虜〕字造字法是形聲。从力,从毌( guàn ),虍( hū )聲。「毌」即「貫」字,是穿錢用的繩索。這裏表示用繩索拘捕的意思。本义是俘獲。
〔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lǔ] ⑴ 俘獲⑵ 俘獲的人。⑶ 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虏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郞古切頁碼第224頁,第2字續丁孫
虜
異體虜
獲也。从毌从力,虍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勒古反頁碼第572頁,第2行,第2字述
獲也。從毌,從力,從虍聲。
鍇注臣鍇按:《春秋左傳》原軫曰:「武夫力而拘諸原。」故從力。毌,穿之也。獲者以索拘之,故《齊國書》曰:「人尋約髪短。」謂將以繩系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郞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1263頁,第1字許惟賢第554頁,第1字
獲也。
段注《公羊傳》。爾虜焉。故凡虜囚亦曰纍臣。謂拘之以索也。於毌義相近。故从毌。
从毌。从力。
段注《左傳》曰:武夫力而拘諸原。
虍聲。
段注郞古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从毌者,因虜須以索毌之,勿使逃也。
从毌,因虜須以索毌之,勿使逃也。
白话解释
虜,捕获。字形采用“毌、力”会义,“虍”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盧」字作「」、「」等形,像盧之形,為獨體象形。後在象形之上加注「虍」聲,作「」、「」等形,〈石鼓文〉「」字所從之「虜」,即以加「虍」聲之「虜」為聲符。參稽「盧」字字源,「虜」字構形當是「從力、盧聲」,從立以表征戰,從盧以表音讀,六書屬於形聲。戰國楚簡「盧」字,與篆文構形相同,所從「田」形已訛變為「毌」,《說文‧虍部》:「獲也。从毌、从力,虍聲。」從毌、從力,會合憑藉武力以繩索毌拘俘虜;從虍,表示音讀,聲符不示義,本義為俘獲,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兼形聲。教育部標準字作「虜」,規範字作「虏」,「虜」改為「虏」,是部分省略。
虜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41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65頁,第6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3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84頁,第3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72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81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682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59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447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74頁,第3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80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284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031頁【補遺】第17055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572頁,第2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94頁【崇文】第2373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910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93頁,第1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53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75頁,第3字 |
虏字的翻译
- to capture, imprison, seize; a prison
- gefangen nehmen, gefangennehmen [alt]
- capturer, piller, prisonnier, esclave
虏的字源字形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楚〔战国〕 简 包山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宋 传抄 汗简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