夶
笔顺 反馈

复制

ㄅㄧˇ

大部 共6画 左右结构 U+5936
汉语字典

大部

6画

3画

左右结构

bi

DDY

KK

GDGD

44880

5936

[134134] 横、撇、点、横、撇、捺

夶字概述

折叠展开

〔夶〕字拼音是bǐ 部首是大, 总笔画是6画。

〔夶〕字是左右结构

〔夶〕字仓颉码是KK 五笔是DDY 四角号码是44880 郑码是GDGD

〔夶〕字的UNICODE是5936。 十进制为22838,UTF-32:00005936,UTF-8:E5 A4 B6。

〔夶〕字的异体字是

夶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ㄅㄧˇ

基本解释

古同“”。

夶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下 部首:大部

武英殿刻本: 第590頁,第5

同文書局本: 第249頁,第14

標點整理本: 第185頁,第5

集韻》:比,古作夶。註詳匕部二畫。

注解

〔夶〕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下,康熙部首是大部

〔夶〕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大、大

〔夶〕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ǐ] ⑴ 古同“比”。

夶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夶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夶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八上反切毗至切頁碼267頁,第13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

夶古文比。

附注段玉裁注:「(夶)蓋从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孫海波《甲骨文編》卷八:「卜辭比从一字。」

蔣注王筠《說文釋例・彣飾》(p485):比之古文,案當作芘,故《玉篇》作芘。若如今形,無緣作芘也。仍是比字,加兩畫耳。如㕛字古文,蓋仍是兩又,分重竝耳,加兩畫以爲飾也。《集韻》比之古文作夶,知所據《說文》同今本,卽知《玉篇》所據之不同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五反切并止反頁碼686頁,第4行,第1

夶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從比。

鍇注臣鍇曰:「相與,周密也。《國語》司馬侯曰:『罔與比而事吾君矣。』又曰:『君子亦比乎。』」

反切………頁碼686頁,第6行,第1

古文比。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八上反切毗二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542頁,第1許惟賢676頁,第5

夶密也。

段注今韵平上去入四聲皆錄此字。要宻義足以括之。其本義謂相親密也。餘義俌也,及也,次也,校也,例也,類也,頻也,擇善而從之也,阿黨也。皆其所引伸。許書無篦字。古衹作比。見《蒼頡篇》、《釋名》、《漢書・匈奴傳》。《周禮》或叚比爲庀。

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段注猶反人爲匕也。毗二切。按四聲俱收。其義本一。其音強分耳。唐人詩多讀入聲者。十五部。

凡此之屬皆从比。

古文比。

段注按葢从二大也。二大者,二人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朋比。

密也,朋比之訓乃是其本義。

白话解释

比,相从密切。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所有与比相关的字,都采用“比”作边旁。夶,这是古文写法的 “比”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二人屈體相暱,會以夫妻耦合之意(《文字析義》,P.15)。金文二例,與甲文之形方向相反,不影響其音、義。戰國文字二例,承自金文之形,甚為明顯。篆文分別將二人之手拖長,不免失形。隸書二例:一承自篆文,二人之手不和身長相等,一則訛變作,楷書則沿之以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由二個人字構成,又和人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說文》古文以兩個(大)構形,而大之本義是人,所以之構形,和「比」同意,也屬同文會意。

比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27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675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513頁
4說文校箋第344頁,第4字
5說文考正第324頁,第11字
6說文今釋第117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004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4130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73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209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336頁,第7字
12說文注箋第2779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8275頁【補遺】第17239頁
14通訓定聲第2333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710頁【崇文】第2837頁
16說文句讀第1101頁
17說文新證第649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七冊,第482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789頁,第4字

夶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夶(甲骨文·商·历无名间) 甲骨文 历无名间

夶(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夶(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夶(传抄·宋·汗简) 传抄 汗简

夶(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