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都禮切頁碼第309頁,第11字續丁孫
底
止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
附注段玉裁改「居」為「凥」。注:「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从广,故曰止凥。《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廣韻》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說文》。」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八反切的米反頁碼第768頁,第7行,第2字述
山居。一曰下也。從广氐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都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777頁,第2字許惟賢第777頁,第7字
山凥也。
段注凥各本譌作居。今正。山當作止。字之誤也。字从广,故曰止凥。《玉篇》曰:底,止也,下也。《廣韵》曰:底,下也,止也。皆本《說文》。《釋詁》曰:底,止也。又曰:底,止,徯,待也。《晉語》。戾久將底。注曰:底,止也。《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服注。底,止也。杜注。底,滯也。《楚語》。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注曰:底,箸也。按底訓止,與《厂部》厎訓柔石,引伸之訓致也,至也迥別。俗書多亂之。《小雅》。伊于胡厎。箋云:厎,至也。俗本多作胡底。
一曰下也。
段注下爲底。上爲葢。今俗語如是。與前一義相足。《高唐賦》曰:不見其底。虛聞松聲。《列子》。無底之谷。名曰歸墟。
从广。氐聲。
段注都禮切。十五部。按《釋詁》。替戾底厎尼定曷遏止也。《釋文》及唐石經不誤。郭注。厎義見詩傳。謂靡所厎止。伊于胡厎。傳曰:厎,至也。郭又引《國語》。戾久將底。此爲底字作注也。《釋文》底音丁禮反。厎音之視反。今薺旨二韵區別亦如是。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訓下者唯見《高唐賦》。《列子》亦有,然《列子》之書真偽不可知。惟訓下者當作氐字。
訓下(下字疑當作山居)者唯見《高唐賦》。《列子》亦有,然《列子》之書真偽叵知。 「一曰下也」之訓殆氐字之借。底訓止者,底、止同部相借。
底、止同部相假,訓下者,或即氐字。
白话解释
底,停下居住的地方。另一种说法认为,“底”是物体的最下部。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氏”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字形從广、氐聲。從广,指與房舍有關;從氐,聲兼義,指根柢而言。從广、氐聲,表示房舍的底層。隸書、楷書承篆文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底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609頁,第1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770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58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95頁,第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70頁,第13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333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277頁,第1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4593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967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41頁,第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83頁,第1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17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9256頁【補遺】第17403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08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800頁【崇文】第3197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266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389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八冊,第271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886頁,第3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