捊
复制
扌部 共10画 左右结构 634A CJK 基本汉字
说文解字
捊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薄報切頁碼第402頁,第36字續丁孫
捊
引取也。从手孚聲。
抱
異體抱
捊或从包。
鉉注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褱袌字,非是。
附注段玉裁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為『褱袌』字,盖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步侯反頁碼第966頁,第7行,第1字述
引取也。從手孚聲。《詩》曰:「原隰捊矣。」
反切………頁碼第966頁,第7行,第2字述
捊或從包。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步侯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398頁,第2字許惟賢第1042頁,第4字
引埾也。
段注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投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𣂏。此捄,鄭釋爲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
从手。孚聲。
段注步侯切。三部。
詩曰:原隰捊矣。
段注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捊或从包。
段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與掊訓杷同。段改為「引埾也」,誤,當作「引取」。
與掊聲誼近,「引取」與「引埾」義同。此在幽部,彼在侯(?)部。
或作抱。懷抱=袌。捊本「引取也」,引申為「埾」之義。段氏改為「引埾也」,非。○捊與掊訓把同(?)。
捊【賠】,引取也,引申為埾之義。
捊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95頁,第2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15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763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29頁,第10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76頁,第2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751頁,第4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958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922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544頁,第2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16頁,第19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07頁,第2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204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1802頁【補遺】第1780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089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048頁【崇文】第41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724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495頁,第4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49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1113頁,第1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