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皮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93頁,第19字
同文書局本: 第791頁,第22字
標點整理本: 第747頁,第38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七倫切,音逡。
《說文》:皮細起也。
《玉篇》:皵也。
《梁書・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例又,繪法。湯垕《畫鑒》: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例又,《字義總略》:楊朴詩數个湖皴徹骨乾,陸放翁筆記謂不知皴爲何物。湖卽詩狼跋其胡之胡,獸項下縣肉也;胡皴乃牛項下垂皮,言其味薄也。
例又,蘇軾〈龍眼〉詩:獨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註〕皴皮,指荔枝。
注解
〔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皴〕字拼音是cū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夋、皮,五行属金。
〔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cūn] ⑴ 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⑵ 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⑶ 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皴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皴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