疐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上 部首: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33頁,第2字
同文書局本: 第768頁,第2字
標點整理本: 第721頁,第9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陟利切;《正韻》:支義切,𡘋音至──頓也。
《說文》:礙不行也,人欲去而止之也。
例又,頓也、跲也。
《爾雅・釋言》:疐,仆也。
《詩・豳風》: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傳〕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跲其尾。〔疏〕退則跲其尾,謂卻頓而倒于尾上也。
音又,《廣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𡘋與蔕同。
《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疏〕謂治棗、李,皆去其疐。疐者,柢也。
《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爲國君者華之,巾以綌;爲大夫累之,士疐之。〔疏〕疐謂脫華處。
注解
〔疐〕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疋部。
〔疐〕字是多音字,拼音是zhì、d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田、疋。
〔疐〕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ì] ⑴ 阻擋,限止。《説文•叀部》:“疐,礙不行也。”《廣韻•至韻》:“疐,頓也。”⑵ 牽絆;顛仆。也作“躓”。《爾雅•釋言》:“疐,仆也。”又“疐,跲也。”㈡ [dì] ⑴ 用同“蒂”。瓜果的蒂部。引申為去掉瓜果的蒂。《爾雅•釋木》:“棗李曰疐之。” 《集韻•霽韻》:“疐,去本也。”⑵ 通“嚏”。打噴嚏。《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厲》:“鼻腔壞,刺其鼻不疐。”。《説文•口部》:“嚔,悟解气也。”《玉篇•口部》:“嚔,噴鼻也。”
疐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疐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