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cūn ㄘㄨㄣ

皮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 U+76B4
汉语字典

皮部

12画

7画

左右结构

cun

cūn

形声字

CWTC 86 、 CWTB 98

IEDHE

ZSRX

24447

4123

8169

76B4

[543435453254] 撇折、点、撇、点、撇、横撇/横钩、点、横撇/横钩、撇、竖、横撇/横钩、捺

皴字概述

折叠展开

〔皴〕字拼音是cūn 部首是皮, 总笔画是12画。

〔皴〕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金。

〔皴〕字仓颉码是IEDHE 五笔是CWTC 86 、 CWTB 98 四角号码是24447 郑码是ZSRX 中文电码是4123 区位码是8169

〔皴〕字的UNICODE是76B4。 十进制为30388,UTF-32:000076b4,UTF-8:E7 9A B4。

〔皴〕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汉字

〔皴〕字的异体字是

皴的笔顺

折叠展开

皴的意思

折叠展开

cūnㄘㄨㄣ

基本解释

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裂。~理(裂纹)。

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手上全是~。

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法。~笔。

详细解释

动词

1.皮肤坼裂chapped; wrinkled

皴,皮细起也。 —— 《字略》

皴劈(粗皱龟裂);孩子的手皴了。

2.打皱;皱缩wrinkle

客皴眉而俯,不复抽言。 —— 宋· 盛均《真龙对》

名词

1.〈方〉∶皮肤上积存的泥垢 dirt accumulated on skin。如:几天没洗澡,满身是皴了。

2.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淡干墨涂染以表现山石纹理,峰峦折痕及树身表皮的脉络、形态 light-ink strokes

cūnㄘㄨㄣ

详细解释

1.皮肤皲裂。

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七首之一:“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2.皱缩。

宋•张炎〈采桑子•西园冷罥秋千索〉词:“雨过花皴,近觉江南无好春。”

1.皮肤上聚积的泥垢或脱落的表皮。

一脖子皴、一身子皴。

2.一种国画画法。参见“皴法”条。

cūnㄘㄨㄣ

详细解释

1.(皮肤)因干燥、受冻而变得粗糙、干裂或皱缩。

皴裂、手皴了。

2.一种国画画法。在画山石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画,以显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

皴法。

皴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皮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93頁,第19

同文書局本: 第791頁,第22

標點整理本: 第747頁,第38

唐韻》、《集韻》、《韻會𡘋七倫切,音逡。
說文》:皮細起也。
玉篇》:皵也。
梁書・武帝紀》:執筆觸寒,手爲皴裂。

又,繪法。湯垕《畫鑒》:曹弗興善畫,作人物衣紋皴縐。又,董元畫山石,作麻皮皴。

又,《字義總略》:楊朴詩數个湖皴徹骨乾,陸放翁筆記謂不知皴爲何物。湖卽詩狼跋其胡之胡,獸項下縣肉也;胡皴乃牛項下垂皮,言其味薄也。

又,蘇軾〈龍眼〉詩:獨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註〕皴皮,指荔枝。

注解

〔皴〕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皮部

〔皴〕字拼音是cū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夋、皮,五行属

〔皴〕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ūn] ⑴ 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⑵ 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⑶ 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皴的康熙字典解释由91字典网整理。皴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皴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chapped, cracked
  2. gercé, crevassé

皴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皴(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皴(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